晉江新聞網4月19日訊 記者駐村,蹲點調研,見證變遷。即日起,本報推出新欄目《阿火駐村日記 記者基層蹲點調研專欄》,持續深入“走基層、轉作風、改文風”,以青年記者“阿火”的視角,講述晉江鄉村的火熱蛻變,記錄時代大潮浸潤鄉村小巷的動人軌跡,探訪晉江近400個村(社區)的振興印跡,感受“晉江經驗”在鄉村的人間煙火中如何創新發展,迸發新活力、澎湃新力量。
時間: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天氣:晴
地點:晉江市東石鎮潘徑村
新奇!在晉江,我發現一名中德混血萌娃把閩南童謠唱得“丫特”(非常好)。
事情是這樣的。今天,東石鎮舉辦2025年幼兒閩南童謠比賽,有13個幼兒園的80多名孩子參加。
稚嫩孩童唱鄉音,必然很有看點。所以,一大早,我就來到位于晉江市潘徑實驗幼兒園,一睹孩子們的風采。
《東石蚵仔》《上元斗陣數宮燈》《泉州巷子》……比賽一開鑼,孩子們輪番登臺,邊唱、邊跳、邊表演,把一首首古早味的閩南童謠演繹得歡快、萌動,令人忍俊不禁。
輪到節目《聽引公講老泉州》時,東石鎮教育中心教研員王孟孟走過來跟我說:“表演的孩子里有個中德混血兒。”
我認真一看,舞臺上,4名天真爛漫的孩童正沉浸在伴奏中,歡快地唱唱跳跳,其中一個女孩的氣質長相顯得格外不同。
“你看,來去看電影嘍。”“來嘍。”表演時,這個女孩跑到舞臺中邊唱邊招手,其他3名小演員隨即呼應跟上,展現著童真童趣的生動畫面。
“參加比賽很開心,我感覺講閩南話‘阿好踢桃’(非常好玩)。”走下舞臺,這個皮膚白皙、眼睛深邃、鼻梁高挺的小女孩告訴我,她叫柯安娜,爸爸是德國人,媽媽是中國人。
安娜不僅會唱閩南童謠,還能說一口地道的閩南語。
原來,安娜在東石塔頭劉中心幼兒園上學,媽媽柯麗麗是東石鎮柯村人。在安娜2歲時,他們一家四口從德國搬到晉江東石。外婆不會說普通話,都和安娜說閩南話。
“我爸爸也很喜歡創作閩南四句,經常會教安娜。慢慢地,她就學會了很多地道的閩南話。”柯麗麗說,這次參加比賽,在幼兒園老師的精心指導下,安娜和同組的小朋友獲得了三等獎。比賽期間,閩南童謠中的俚語、極富生活氣息的場景描述,也讓安娜對閩南文化有更豐富的認識和了解。
細聽孩子們演繹的童謠,確實如此。“小小的蚵仔,大大的海峽情。”“上元小年兜,新年挑燈街頂走。”“打拼就是大道理。”……一字一句,蘊含著閩南的鄉土情懷、風俗民情,也傳唱著閩南人愛拼敢贏的“血脈基因”。
當天,不僅有童聲唱童謠,東石鎮閩南語傳習點建設校啟動儀式同步舉行。潘徑實驗幼兒園、井林中心幼兒園、錦青中心小學等6所學校被列入晉江市中小學(幼兒園)閩南語文化傳習點。
“東石鎮每年都會舉辦閩南語傳習活動。我們希望以趣味的童謠比賽為切入點,培養孩子親近母語鄉音,更好地傳承、弘揚閩南傳統文化。”東石鎮教育中心副主任許春曉介紹,目前,東石鎮共7所閩南語文化傳習試點校,覆蓋中小學和幼兒園。
在潘徑實驗幼兒園,不僅有趣味的閩南語課堂,也有不少學習、交流閩南語的活動。
“這學期,我們每個班級每周都有一節閩南語課。老師根據孩子們對閩南語的掌握程度,進行個性化教學。”潘徑實驗幼兒園園長黃萍萍說。
閩南語有“古漢語的活化石”之稱,不僅是閩南地區、臺灣省的通用語言,也是海外閩南籍華僑華人共同的鄉音。如何保護傳承好這千年“古音”?從傳唱童謠開始,從娃娃學語抓起,我想是一個不錯的方式。
當一個個閩南文化“小傳人”開嗓,當一首首清脆悅耳的童謠回蕩在幼兒園上空,我仿佛看見了閩南文化的“種子”在一顆顆稚嫩的童心里生根發芽,他日必將迎來閩南鄉土文化的燦爛春天。
阿火(許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