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銀聘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 晉江市藝達木雕美術有限公司董事長
晉江新聞網4月12日訊 木屑飛濺,木香撲鼻。一把略微陳舊的刻刀在鄭銀聘的手中游走。精雕、細刻、點睛……一尊神像漸露慈目。
從花鳥魚蟲到人物神像,從眠床裝飾到古建修繕,醉心木雕技藝54年的鄭銀聘,以木為紙,不斷學習精進,不僅傳承弘揚了東石潘山廟宇木雕技藝,還帶領泉州木雕漂洋過海,走向世界。
近日,年近七旬的鄭銀聘,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,成為晉江市第八位國家級非遺大師。
“我這一輩子都跟木頭打交道。做到老、學到老。學無止境,藝無止境。”談及自己的雕刻生涯,鄭銀聘如是說。
14歲拜師從藝 雕出半世紀春秋
慈祥愛笑、眉目和善,是鄭銀聘給人的最深印象。雕木塑魂,精細半生,他從一個青蔥少年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為工匠大師,在一刀一刻間,雕出了半個世紀的春秋。鄭銀聘出生在木雕之鄉東石鎮潘山村。在他年少時,村里大部分的人都靠木雕養家糊口。彼時,木雕技藝在潘山村已傳承了數百年。
因為家中有9個兄弟姐妹,房子不夠住,10多歲時,排行老二的鄭銀聘到父親的好友柯賢成家中借住。
柯賢成出生于木雕世家,是潘山村有名的工匠。其父親柯子慶(原名陳敬象)在閩南一帶享有盛名,是潘山廟宇木雕工藝的集大成者,留存有石獅永寧虎岫寺、永寧城隍廟等藝術典范。
借住在柯賢成家里時,各式各樣的雕刻工具、琳瑯滿目的木雕作品,深深吸引著少年鄭銀聘的目光。課余時間,他常圍在柯賢成身邊搗鼓木頭。
“既然這么喜歡,要不就跟著我學學。”見鄭銀聘興趣濃厚,柯賢成發了話,而此前,潘山廟宇木雕技藝僅在柯賢成家族內傳承。
“我還記得那天是正月初八,14歲的我帶著豬腳、面線、酒、雞蛋到柯賢成家里,正式拜師。”鄭銀聘笑著說,當時,能學到一門手藝就意味著有了立身之本,不會餓肚子了。
精通雕刻技藝的柯賢成還有個兄弟叫柯賢興,專攻木作,兄弟倆一起從事木雕工藝,于是鄭銀聘拜了兄弟兩人為師。從此,木槌擊鑿的韻律浸潤著鄭銀聘的少年時光。
“學木雕很苦,不少人半途而廢。拜師之初,有人用俗語‘十學九不成’來打趣我。但我暗暗發誓一定要學好,學出師。”鄭銀聘回憶說,木雕歸屬“精細木工”,學徒三年方能出師。正是那股不服輸的韌勁,讓他克服了學徒時期的艱苦歲月。
左手扶木,右手雕刻。經年累月下來,鄭銀聘的左手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傷疤。其中一條2厘米長的疤痕十分明顯。
“那是我在當學徒的一天晚上,雕刻時實在太困了,握著刻刀的右手一打滑,刀刃就直插入左手虎口,拉出一條口子,鮮血淋漓。”鄭銀聘說。
師傅看鄭銀聘受了傷,說了聲“去睡覺吧。”鄭銀聘就高興得不得了。“那時候,我們都是不分白天黑夜地雕刻,一天忙下來,到了能休息的時候就特別開心。”鄭銀聘笑道。
而隨著手上傷痕的增多,鄭銀聘的技藝也不斷精進。
他熟練掌握了潘山廟宇木雕藝術和閩南傳統建筑營造技藝,通過對各種雕刻手法的靈活并用和獨特的藝術創作,讓一塊塊普通的木頭轉變為熠熠生輝的建筑構建和精美的工藝品。
木雕是一門手藝,更是一門藝術。在承接各類木雕業務之余,鄭銀聘還潛心鉆研根雕等藝術品的創作,獲得諸多獎項,其中,國家級的金獎16項、銀獎8項、銅獎2項。
堅守與創新 讓木雕技藝代代傳承
在鄭銀聘工作室,懸掛著一副精美的浮雕作品《榮光煥發》。作品長2.34米、高1.62米,歷時200多天完成。
“榮”與“榕”同音,該作品的核心即為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榕樹。細看榕樹,葉片層層疊疊,雕刻得十分精細;樹干、樹根紋理細膩,栩栩如生。作品中,遠遠近近地雕刻著高山流水、小橋人家、碧波輕舟、竹葉松林等景致,好一派山林雅趣。
“這是近期我和多名徒弟共同完成的。”鄭銀聘介紹,手把手教徒弟、和徒弟共同創作,是他長期的習慣。如今,有的徒弟已經跟隨他30多年。
1974年出師后,17歲的鄭銀聘就開始帶學徒。那時,他帶了3名學徒,一個15歲、兩個14歲。一輛自行車、一箱雕刻工具,師徒4人便開始在閩南地區接活闖蕩。
雖然學的是廟宇木雕技藝,但當時受時代影響,國內廟宇不興。鄭銀聘師徒便以眠床雕刻謀生。
那時的閩南,新人結婚都需打造一張眠床,眠床上的雕刻裝飾很考驗匠人的技藝?;B魚蟲、珍禽瑞獸、典故傳說……傳統雕刻技藝大多是共通的,老百姓喜愛的富貴吉祥、幸福美滿的樣式,鄭銀聘都能信手拈來。他還能結合神話典故進行創作,年紀輕輕就不缺活計。
不過因為太年輕,鄭銀聘也鬧過烏龍。有一次,鄭銀聘師徒到石獅一戶人家接眠床雕刻的生意。見來的都是年輕小伙子,戶主多次詢問:“你們的師傅什么時候來?”怕丟生意的鄭銀聘只好回答:“過幾天就到。”
一邊心里打鼓,一邊埋頭雕刻。鄭銀聘師徒戰戰兢兢了好幾天。“后來,看我們雕刻得有模有樣,戶主慢慢打消了疑慮。最終成品也讓他們很滿意。”鄭銀聘笑著說。
鄭銀聘教了徒弟,徒弟再帶徒弟,如今,鄭銀聘已將木雕技藝傳授給250多人。在其學徒中,鄭鮑淑入選福建省級非遺傳承人,鄭挺進入選泉州市級非遺傳承人,另有入選晉江市級非遺傳承人6人,晉江市優秀工匠儲備人才113人。
除了帶學徒,鄭銀聘還積極推動潘山廟宇木雕技藝走向校園,培養木雕工藝后備人才。
近年來,鄭銀聘不僅在藝達木雕公司設立了“東石鎮木雕產業人才培育實踐點”,還分別在泉州師范學院、晉江市僑聲中學、晉江市潘徑中學、潘徑實驗小學等院校設立“潘山木雕教學實踐基地”,開展產學研教學活動。
鄭銀聘還先后創辦了鄭銀聘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、技能大師工作室和泉州市木雕(潘山廟宇木雕)非遺傳習所等,通過開門納徒、言傳身教,培養雕刻技師,傳授木雕技藝,推動潘山廟宇木雕非遺技藝走向更廣闊的天地。
2021年,以潘山廟宇木雕為代表之一的泉州木雕,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代表性項目。
“木雕技藝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,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也能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、發揚光大。”鄭銀聘說。
從晉江到海外 潘山木雕走向世界
如果僅是技藝傳承,并不足以讓潘山廟宇木雕聲名大噪。
在鄭銀聘帶領下,潘山廟宇木雕產業實現“破局”升級,源源不斷的廟宇建筑木雕構件不僅走出晉江,更走向了新加坡、泰國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地區,在海外木雕領域留下諸多“晉江造”的身影。
時間回溯到20世紀70年代,隨著眠床雕刻生意的減少,潘山村的工匠們開始為生計發愁,紛紛計劃轉行。彼時,20歲出頭的鄭銀聘也在想方設法開拓新的業務。
“那時候,我遇到了一個熟人,在他的介紹下,幾經輾轉,我承接到了廈門工藝美術廠的訂單。”鄭銀聘說,廈門工藝美術廠的訂單大多為廟宇木雕,鄭銀聘開始從眠床雕刻轉回廟宇木雕的“老本行”。
1979年,鄭銀聘與人合辦起東石首家木雕工藝廠——張厝木雕廠(后更名為“潘山藝達木雕美術廠”),大量承接來自廈門工藝美術廠的訂單。
而讓整個村莊重燃雕刻希望的,還數來自新加坡的一筆大訂單。
“在我們陸續承接、完成了不少廟宇木雕訂單后,開始有顧客找上門來。新加坡這筆訂單也是如此。”鄭銀聘回憶,那是一筆50多尊神像的訂單,鄭銀聘團隊無法獨立完成,就把尺寸較小的佛像訂單分給了村里的木雕家庭作坊來完成。
眼見合同約定的日期越來越近,其中2尊大神像的木材還沒有著落。多番打聽后,鄭銀聘只身趕往龍巖,在深山跋涉十多公里后,終于買到了木頭,確保了訂單如期完成。
這次的經歷,也讓鄭銀聘看到“木雕廠+家庭作坊”的合作模式,具有很強的生產力,可以承接更大的業務。
而隨著業務“版圖”的不斷拓展,技藝精湛的鄭銀聘愈發聲名鵲起。
晉江梧林傳統村落修繕工程、印度尼西亞綿蘭大雄寶殿新建工程、新加坡吉巴督王氏宗祠……展望海內外,鄭銀聘的名字與越來越多的廟宇、古建筑的重建和修復工程緊密相連,潘山廟宇木雕技藝也愈發蜚聲海內外。
記者_許春 楊靜雯 董嚴軍